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

一個國小高年級老師對數學的看法

【一個國小高年級老師對數學的看法】

  數學學的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機制、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。「建構式數學」就是一套很棒的東西,但被汙名化已久。它可以讓孩子親自參與、經歷最重要的概念形成過程,逐漸將笨拙、原始的方法汰換,進階成更有效率的通則。

  大人用的簡式或通則雖然簡單,但概念抽象而且它們是經過無數階段才發展成的。老師的職責就是帶領孩子,先理解最簡單的、最基礎的概念,並讓他們去嘗試、摸索、應用。在數學裡,孩子們應該有使用笨拙方法的自由,也該擁有嚐試錯誤的自在。解題經驗累積多了、概念也⋯⋯更廣了以後,面對到更進階的問題時,透過適當的引導,他們將逐漸的使他們體會到原本的方法是不足的、麻煩的、沒有效率的。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體驗,絕不能輕易跳過。

  但有許多大人粗魯的否決掉這些看似笨拙的歷程,嘲笑著學校老師的教法,告訴孩子「你們老師是在教什麼笨東西」;然後以擁有解題速度更快的方法為豪,沾沾自喜。說老實話,有些東西還是交給專業比較好(不能否認的確有老師對建構式數學誤解而矯枉過正)。直接告訴孩子們最精簡的解法、背起來,完全奪走孩子們應有的概念發展歷程的大人們啊!這樣灌食式的數學教法,孩子們難怪會感到疲乏而厭倦。

  「建構式數學」絕對不是錯的,只是被只重分數和進度的現實教學逼得太緊,被不懂的老師及家長誤會太深。孩子走完了的概念的發展歷程,將擁有了難得的「後設認知體驗」,發展出最難培養的「後設認知技巧」。而這些就是所謂"帶著走的能力",將使孩子的一生都知道該如何面對問題、克服問題,懂得把問題轉成進步的動力。

  至於那些只要解法不問過程、只要考好試就好的孩子呢...我們可以好好想像一下,他們將如何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突發狀況:生活上的、愛情上的、工作上的、人與人之間的...。逃避、抱怨、應付、當伸手魔人...?大膽推論,這些行為都是小時後面對數學時就養成的習慣。也許正是分數至上主義的魔手、掌握權力資源卻完全狀況外的斧頭,將孩子自主探索的意願及智慧根鬚,從小就通通都給斬斷了。

  我們絕少需要靠三角函數或高等微積分吃飯,但社會上多的是做事情沒有邏輯性、也不懂歸納及類推的人。面臨生活或工作上的難題,所需要的解決技巧、所選擇的切入角度,很多都和數學解題或數學概念發展的過程,有著高度相關。祝福所有討厭數學的孩子,勇於面對與挑戰,堅定的向"想直接告訴你們解法的人"說:不,我想再自己嚐試看看...

/麥可‧張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